如何跨越產業化鴻溝?傅濤談環境領域產學研機制的思考
10月22-24日,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(2021)在北京大學隆重召開,以“新時代、新征程、新工科”為主題,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舉辦包括1個主論壇和9個分論壇,為推動新工科建設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開啟新篇章。其中,以“生態文明與環境健康”為主題的分論壇第二場,于10月23日9時在北大中關新園群英報告廳準時召開,本場分論壇聚焦雙碳背景下的產學研應用和機制創新,邀請高校師生、企業家代表共聚一堂,探討新時代下如何創新產學研機制改革,以新工科建設助力科技強國戰略。
10月22-24日,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(2021)在北京大學隆重召開,以“新時代、新征程、新工科”為主題,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舉辦包括1個主論壇和9個分論壇,為推動新工科建設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開啟新篇章。
其中,以“生態文明與環境健康”為主題的分論壇第二場,于10月23日9時在北大中關新園群英報告廳準時召開,本場分論壇聚焦雙碳背景下的產學研應用和機制創新,邀請高校師生、企業家代表共聚一堂,探討新時代下如何創新產學研機制改革,以新工科建設助力科技強國戰略。
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/E20研究院院長傅濤博士以“環境領域產學研機制的思考”為主題做了系統分享。
傅濤
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/E20研究院院長
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新工科
傅濤表示,新工科是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需求下,新時代學科改革的產物,將有力助推生態文明建設落地,為環境產業升級提供新的動力。
新工科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跨學科的系統支撐。進入生態文明時代,生態環境是一個有關綜合、系統、循環、優化的問題,貫穿于工科理科,包括文科,這就需要新工科,面向傳統工科,融合文科、理科的助力。
新工科將為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新局面。我國的環境產業歷經30余年從無到有的發展,城鎮污水處理規模、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等很多領域已經是世界第一。但體量上的第一并不代表質量上的高水平,環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涉及跨領域融通、融合的問題,資源化、智慧化的問題,系統性更為復雜,需要新工科跨領域的系統性支撐。
產學研合作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
傅濤表示:“很榮幸,多年以后我以產學研中心主任的身份重新回到北大校園。早期我在住建部做科研管理工作,參與“八五”科技攻關、“九五”科技立項的管理。后來,進入清華大學做具體的科研工作,從科研管理轉到開展科研具體工作。最近這幾年,我開始投身環境產業的研究,服務于環境企業和產業的發展。下面從我自身的經歷來談一談產學研合作需要思考的一些問題。”
(1)產業化要堅持問題導向?
現在國家科技攻關堅持以問題為導向,這個方向沒有問題,但不能解決技術產業化問題,產業化應該以需求為導向。
科技攻關以問題為導向是為了解決一些突出急迫的難題而科研立項,解決問題是直接效果,這在科研攻關上收效很明顯。但誕生的技術要實現產業化,就不能以問題為導向,而應該是以市場需求、客戶需求為導向,技術能夠滿足用戶特定場景下的需求,有付費的價值,技術才有產業化的潛力。
(2)課題企業牽頭就是產業化?
選擇產學研合作的企業,有一定的條件,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進行產學研合作。環境領域大部分企業都是工程公司、項目公司,業務模式就是投標項目,短期完成項目建設,這其中給科研突破、技術應用、產業化推廣的時間遠遠不夠,這類型企業牽頭做課題,很難實現后端的產業化。
只有那些長期關注特定客戶群、針對特定場景做服務、針對特定產品做持續開發的企業,是產學研合作的對象。他們有耐心、有積淀,聚焦特定的客戶群體,可以為技術滿足特定客戶的需求做長期的設計規劃、持續的研發投入、產品更新。
(3)推廣科技成果?
科技真正實現產業應用是市場土壤長出來的,好的科技成果不是被動推出來的,而是市場需求拉動的。
科技研發的最終考驗是市場,圍繞市場的需求做成果的產業化,這些科技成果在立項之初就是以市場需求為依據,市場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,科技成果產業化依靠市場需求拉動,而不是費很大力氣去推動、推廣。
(4)工程化與產業化是一回事?
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有很大區別,以工程化代替產業化,效果差異很大?,F在很多技術的應用是工程化、項目化,一個技術是針對一個工程項目的量身定制,應用到下一個項目就會微調、變形,技術的價值也不一樣。
產業化的本質是連續性、標準性、集約性,技術產業化就是讓技術能夠連續在多個項目應用,有規范的設計標準、實施標準、接口標準、對價標準、服務標準等,發揮技術功能服務于每一個項目的集約性。這樣,技術離開了工程師、設計師也能應用到其他項目,不變形、不打折。
如何跨越產業化鴻溝?
傅濤表示,新時代,生態環境治理已經從傳統的工程建設到環境服務的升級、從解決有無的問題到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升級、從末端治理到全流程專業服務升級。同時,科技力量在向環境產業轉移、向實踐轉移,環境產業力量不斷壯大,產業化發展也從過去在資本、資源、社會關系上尋找源動力,到現在以科技創新、技術應用為主要源動力。
“這其中如何更好的推動產業研融合?如何構架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?如何跨越產業化鴻溝?我為大家拋出以下幾點路徑思考?!备禎硎?。
(1)產品化是產學研的橋梁
如果不能把技術做成產品,只是以基礎的硬件、軟件設備來實現技術功能,以工程化、項目化作為技術的市場出口,沒有產品體系的支撐,技術就沒有依靠,技術的載體很薄弱。所以技術產品化是科研成果向產業推廣的橋梁。
(2)產學研的橋梁是雙塔斜拉橋
橋的一頭是環境產業數量龐大的技術型企業,橋的另一頭是高校、科研機構,這座橋要以這兩個橋頭為支點,雙向斜拉用力,而雙向著力點需要有連接器,發揮平臺的作用,讓產學研合作更通暢。
“E20環境平臺在環境產業深耕20余年,一頭鏈接著環境產業、企業,一直想著,另一頭如何鏈接高校和科研機構。我作為受聘于北大產學研中心的主任,正好借此機會融合E20環境平臺產業端和產學研中心科研端,發揮連接器作用,讓兩頭都有著力點?!?/p>
(3)橋梁支持往返功能
就像橋的兩頭有往返一樣,產業研的合作也是要架起企業家、投資者與科研專家、高校老師互通的橋梁,讓技術做成產品、產品做成商品,讓市場需求和產品定位反應給技術研發,讓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獲得市場的支持。技術的研發者和產品的推廣者能夠更順暢的相互交流。
在技術產業化推廣的過程中,通過這個橋梁可以讓資本、資源、人才、信息等更好地服務于技術產品化。
北大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會怎么做?
“作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,我認為推動產學研合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?!备禎硎?。
(1)以產當頭,需求導向
產學研的龍頭是“產”,不是“研”。研究和選擇這種“產”的龍頭企業,就是尋找能夠擔當“產”的企業,有產出能力,有產業化基礎,不是所有環境企業都適合產業研合作。
這種企業必須聚焦特定客戶,滿足用戶在特定場景的特定需求,這種需求是持續的需求,科研才有所依托,這樣的企業核心是有承載特定客戶價值的產品開發,圍繞技術的產品開發才需要科學家、工程師的介入,形成長期的科技研發和產品更新迭代能力。
(2)產品開發,帶動研發
圍繞特定產品組織持續科技研發,才能發揮“新工科”的優勢。以產品的持續開發來帶動研發,而不是將研發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場,技術依靠推廣是很難推動的,需要以市場需求導向的產品拉動研發,為產品的創新和持續迭代提供動力。
以研發來推動技術的市場化應用,科研單位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科研立項、各種評審、各種驗收上,而且科研項目一旦驗收,團隊和投入不可持續,很難有精力和能力將研發成果推向市場。如果依靠產品開發來帶動科技研發,產品是基于市場需求的開發,會根據需求不斷迭代升級、不斷導入新的研發動力,可以持續開發很久。例如蘋果手機,已經持續更新研發到蘋果13,技術研發團隊、持續的研發投入穩定。市場需求順暢反饋到研發端,研發成果迅速應用到市場,滿足客戶的需求。
(3)雙向輔導,柔性連接
作科學家的商業“經紀人”。讓科學家安心做科研、做技術攻關,在專家的領域做專業的事情,不必為立項、驗收、成果轉化等浪費精力,從繁瑣的事情解脫出來,專心做技術的突破研究。
為企業做創新訓練營。深化企業家的培養,為企業產品開發指明方向,為產業化推廣培養同盟軍。絕大部分環保公司沒有自己的產品,只有技術、項目,產品開發會讓企業脫離技術競爭,拓展新的市場機會。
(4)開放機制,面向國際
對產業的科技支撐立足北大,但不限于北大,也不僅限于北大環境學院,是要開放的邀請更多學院、更多高校合作,圍繞產學研融合、新工科建設聯合更多的院校與企業合作。所以,北大可以是產學研的品牌,不是范圍,歡迎更多的高校加入到新工科的建設,為國家科技強國戰略服務。